【65周年校庆·校友风采】石楠:文学改变命运 苦难成就辉煌

发布时间:2024-05-16 浏览次数:10

校友简介:石楠,安徽太湖人,安徽财贸学院(现安徽财经大学)1960级校友,著名作家。曾任安徽省政协第七届、第八届、第九届常委。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、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,第八届、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。安徽省作家协会第三届副主席。著有《画魂:潘玉良传》《舒绣文传》《刘海粟传》《张恨水传》《生为女人》等长篇传记小说、长篇小说、中篇小说集、散文集、文集等文学作品30余部。曾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、首届中国当代十大优秀传记文学作家等。

初见石楠,记者想用“年轻”“亲和”这两个词来表达自己的第一印象。虽在到访前就已对“石楠”这个名字耳熟能详,但当亲眼见到这位睿智慈祥的“老先生”时,竟更觉得和蔼亲近。如今,年至86岁的石楠已满头银发,但却精神矍铄、思路敏捷,散发着谦和如玉的君子之风。在石楠布置雅致的书房里,她为我们讲述了自己在“特殊岁月”的求学之路、文学之路以及直面苦难拼搏奋进的人生之路。

忆峥嵘岁月,苦难亦是人生财富

苦难伴随着石楠的成长,也成为她一生的无价财富,影响着石楠的一生。石楠的原名为石纯男,出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,在粮食尚不能满足的年代里,求学之路更是异常艰难。出身大山深处的石楠起初并没有读书机会,新中国成立前期,村里办起扫盲班,16岁的石楠才得以有机会去识字,开阔一点知识视野。1955年,凭借刻苦扎实的学习,石楠以全区第一名、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取太湖中学,初中毕业后,由于各方面因素石楠的求学之路不得已中断。直至1959年国家实行工资制度改革,安庆市委财贸部从各单位抽调人员进入高校学习。1960年下半年,22岁的石楠凭借出色的写作成绩,成功通过选拔考试,进入安徽财贸学院政治理论师资班学习进修。

石楠回忆,那个时代的生活非常艰苦。上世纪60年代的交通设施极为落后,从安庆乘坐汽车到合肥要历经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,粮食也十分紧缺。令石楠最为深刻的记忆要数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和社会调查,同学们种一些牛皮菜、苋菜还一起到山上挖野菜叶和菜头子。回忆那段岁月,石楠笑着说:“劳动课大家还是很快乐的。”自己当时由于年龄最小、个子比较矮,而被班级同学亲切地称呼为“小石头”,同学之间十分团结友爱。

除劳动实践外,学校还开设了汉语语言课、政治经济学、马克思主义原理等多门课程。安财的老师厚德明理、博学深思,令石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时教授逻辑学的周艾文老师,“很喜欢老师优雅的风格,教风很好很大气。”在周老师培养下,石楠得以和其他班同学相识并成为好友。说到同学,石楠提到当时班级的一个“老大姐”王桂芬,“她是一个全才。学校搞文艺活动,大合唱、汇演,她都是班级的指挥员,人非常聪明,跟同学们关系也很好。”石楠交口夸赞道。艰苦年代的友谊朴素且纯粹,直至如今石楠仍保持与三位昔日好友的联系,“他们后来都在各自的领域深耕、发光发热,工作非常出色。”

石楠告诉记者,逆境是老师,困苦是天赐的礼物。也正是对那段特殊岁月的体验,让她对农民、对社会生活、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,为她后续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。

逆境是老师,奋斗是最亮丽的人生底色

1962年从安财毕业后,石楠回到原单位——安庆市小五金厂继续工作,一年后被调到香炮社,1964年被调到棉毯纺织厂,靠着每月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。生活的苦难更加促使她试图从知识领域来获取润泽心灵的甘霖,听讲座、读函授、读一切能找到的书籍……二十年间,她写的读书笔记成麻袋装,加上对现实生活的感悟,让石楠对苦难产生了新的认识,也为后续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和罕有的人生体验。1978年,石楠被调到安庆市图书馆古籍管理室,负责图书编目管理工作。期间,她抓住一切能读书的机会,将生涩的古文诗词誊抄在卡片上随时学习,向图书馆内的老先生们请教学问,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名著。石楠也会结合自己在图书馆学到的业务知识撰写一些文史小品,发表于安庆市新闻报刊上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石楠身边的一位老先生向其讲述一个真实人物张玉良(后改名潘玉良),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,经过自己努力奋斗成为中国最高学府教授、世界艺术之都巴黎知名画家。张玉良的身世经历引发了石楠强烈的心理共鸣,萌生了为不见经传的才女立传的念头。

传记人物写作需要具备尽可能多的史记素材,一张自画像、三张明信片成为当时仅存的人物资料。1981年12月,在最寒冷的冬天,那时候石楠身体不好,家里没有任何可以取暖的东西,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下,她坚持每天凌晨4点开始写作,然后去上班,再从晚上8点写到深夜11点。历时三个月,终于完成这部12万多字的手稿。“我要让我笔下的人物活起来,要她在每一个人生关口站起来,让她喊出我的心声:一个人只要一直沿着自己追求的目标坚定地走下去,终会实现她的价值和愿望。”石楠动情地说起自己作品的主题。1982年,石楠的《画魂:张玉良传》在安徽《清明》杂志第四期刊出,迅速在全社会掀起“潘玉良热”。《文汇报》《安徽文化报》《中篇小说选刊》等20多家报刊接连转载,人民文学出版社、安徽文艺出版社、作家出版社等先后出版发行了19种不同版本,紧接着电视剧、电影、戏剧被搬上屏幕舞台。

了解石楠的人都说,她是用生命在写作。44岁摸索进入文学之路,22年间石楠先后出版了《画魂:潘玉良传》《寒柳:柳如是传》《刘海粟传》《亚明传》《张恨水传》《舒绣文传》《晚晴》《生为女人》《爱之歌》《寻芳集》等人物传记、小说、散文集30多部,不同版本的书98部,获安徽文学奖、《清明》文学奖、红烛奖等十余项。2005年,石楠高票当选“首届中国当代十大优秀传记文学作家”。

石楠告诉记者“我的作品都是很励志的,哪怕只是一篇小文章都是。”自身的苦难与笔下人物的困苦交相呼应,迸发出激烈的与苦难抗争的精神之光。石楠强调,“为苦难者立传,我并不是在歌颂苦难本身,而是歌颂把苦难踩在脚底下、把自己从泥潭里拽起来的这种精神,战胜苦难的不屈精神。”石楠笔下人物的不屈与奋斗激励了一大批读者把苦难踩在脚底,通过奋斗拼搏在各自领域取得傲人成绩。

寄语青苗,传播读书种子

石楠讲述其写作初心就是写人的精神,也殷切寄语当代年轻人学习汲取这种精神力量,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砥砺前行。石楠告诉记者,由于特殊年代,自己没有机会能接受多少正规学校教育,基本上要靠自学。对石楠而言,过去的人生经历,包括在母校安财的经历都是尤为珍贵的人生财富,成为其用之不尽的精神力量源泉。“是书籍和生活滋养了我,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。”石楠深情说道。2015年,77岁的石楠在其最后一篇长篇小说《一边奋斗一边爱》出版后,感叹自己的生活已经写完,开始学习书法和绘画并很快在2年后举办画展。桑梓深情,孕育青苗。2023年3月,石楠将自己40余年积攒的100万元稿费捐给安庆师范大学设立“石楠文学奖”,用以支持高校培养文学新人。“100万元对有钱人来说算不了什么,但对于我这样一个2块、3块、8块积余起来的人来说,却是数十年的积沙成塔和集腋成裘。希望它能成为文学种子的助长剂,未来还能不断壮大。”石楠动情地说道。晚年的石楠亲力亲为,参与读书座谈,文化沙龙等活动。石楠力争在年轻一代人心中传播读书的种子,惠及更多文学人才。

2022年春,石楠决定将自己的著作、绘画,名人书信、名家赠书,珍藏的名人书画、手稿,手抄的石楠著作等,共3871件无偿捐赠安庆市人民政府。安庆市政府在安庆博物馆建立永久性石楠书屋,永久保存陈列。2023年5月,石楠又将著作和绘画作品、名家签名书和书画、图书计2732件捐赠给故乡太湖县人民政府,其赠品将永久展陈在石楠文学艺术馆。

文学是语言的艺术。在石楠看来,文学不仅仅是人学、社会学、生活学这些社会学科,更是一门语言学,核心价值在于对语言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。石楠深情寄语当代年轻人一定要多读书、读好书,从先贤的作品中汲取智慧营养,浸润思想和灵魂,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。“读一本好书,能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口,能经历很多人的人生,明白什么是真善美、什么是假恶丑,不读书,你只能体会自己的人生。”

采访接近尾声,石楠将自己专为母校创作的绘画作品《红荷》赠给安财,作为献礼母校65岁生日的礼物。她深情地祝福母校越来越兴旺发达,能为国家富强、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栋梁之材。

  

(撰稿:党委宣传部 邱雨瑶;摄影:特约记者 杨蕴恒;审核:党委宣传部 徐翠平)